今天早上,有一個弟弟忘了帶東西,又跑去哥哥的班級,跟他盧、哭要借東西,我剛好在外面洗脫把準備幫學生掃地。我洗了洗突然聽到哥哥大喊一聲,「你全部拿去啦。」
就把東西甩在旁邊。弟弟當然哭得越大聲,我稍微示意出了一聲「恩哼」,傳達我在附近的訊息給他們兩個。結果哥哥突然情緒失控,因為弟弟越哭越大聲。哥哥衝上前去,用力推了他一把(我馬上大聲告知「不行」),弟弟被推出教室後,結果哥哥變本加厲,把丟在地方的鉛筆盒往我身邊踢,這時我好想破口大罵.........我馬上把他們兩個叫到教室。
我跟哥哥說把我的碗拿出來,說:「我也要丟。因為我是老師,看到你對弟弟動手動腳,我很氣憤,所以我要拿東西丟、順便在推你一把。」哥哥開始掉下眼淚。這時候我開始轉變語氣,我告訴他說:「但是因為你只是跟我借東西,我可以就借就好,情緒不一定要跟著起來。」我馬上轉頭對弟弟說,「都是因為你每次忘記帶東西,才害哥哥受不了。這是你不對。」
我轉頭教弟弟到我們班拿了一枝筆借他,告訴他下次別再忘了。然後又跑去跟哥哥的班上,跑到他旁邊安為他:「別哭了,因為你生氣兒動手打人,剛剛老師不是也應該很生氣的教導你嗎?但是我選擇不生氣,好好跟你講,因為我知道你要照顧弟弟也很辛苦、壓力很大。來,這裡有兩隻筆寄放在你這兒,如果下次弟弟又忘記了,你就拿我的筆借他,可以嚴肅的跟他說不能在忘記,但是也記得跟我一樣,不要把情緒帶上來,事情可以很輕鬆解決的。」這時候,他們班上其他幾個貼心的同學開始安為他、逗他笑。我想應該是我抽身離開的時候了。
我想,我們教導學生情緒失控的情況,如果我們也跟著情緒失控,那不就更說明了,以暴制暴、我用大人、老師的角色去壓他,學生會感受不到我們對他們的關心。或許轉換一下心境,用實際的方法去告訴他用平穩的情緒一樣可以處理事情。我不敢說一定奏效,但是至少會在他腦海中,留下一個正確的印象。爾後再一次遇到類似情況,很有可能他就會調適情緒與心情來處理了。
「生氣不打小孩、打小孩時絕對不能生氣」,這是一位長輩說的話,其實不就告訴我們了:「教育子女,要將情緒抽離,這樣事情才能讓小孩夠清楚分辨事情的對與錯。」大家共同努力吧。